secretariat

學生事務處

2025登革熱/屈公病防治

2025登革熱/屈公病防治

學務處-衛保組

2025登革熱屈公病防治

登革熱的主要症狀為發燒、頭痛、後眼窩痛、肌肉痛、關節痛、骨頭痛、出疹或噁心、嘔吐等,潛伏期約 3-14 天,通常為 4-7 天,在病媒蚊具有傳播登革病毒能力前,實是預防登革熱流行之關鍵

登革熱為傳染病防治法第二類傳染病,臺灣重要的病媒蚊為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,當人被帶有登革病毒的病媒蚊叮咬而受到感染,為主要傳播方式。埃及斑蚊主要孳生於人工容器及人為積水處,而白線斑蚊除了孳生於人工容器外,還可孳生於天然容器,傳染方式是「人類-斑蚊-人類」。

 

屈公病是由屈公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,其傳播媒介及模式與登革熱類似。人類主要是被帶有屈公病毒的病媒蚊叮咬後得病,主要的傳播媒介是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,但斑蚊以外的蚊種,也有可能會傳播屈公病毒

屈公病病患發病初期的症狀與登革熱非常類似。與登革熱較不同的是,部分患者從發病開始即出現嚴重的關節痛,並持續數週至數月,甚至數年,而典型的登革熱並不會出現長期的關節痛,另屈公病的嚴重程度也不如登革熱重症,較少出現死亡

 

只要自覺懷疑感染登革熱/屈公病,都可以到當地衛生局(所)接受抽血檢驗。此外,民眾於登革熱/屈公病流行地區旅遊期間或返國入境時,若有發燒、頭痛、後眼窩痛、肌肉痛、關節痛、骨頭痛、出疹或噁心、嘔吐等疑似登革熱/屈公病之症狀時,於國際機場(港口)主動向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檢疫人員通報,並配合填寫「傳染病防制調查表」、採檢送驗、每日主動線上回報健康狀況;入境之後才出現上述疑似症狀者,除可到當地衛生局(所)抽血檢驗,亦可撥打全年無休免付費 1922(或 0800-001922)防疫專線洽詢

 

登革熱/屈公病防治需要全民共同參與,全民動員防治登革熱/屈公病,由日常生活中做起,雖是「巡、倒、清、刷」的小小動作,卻是保障大家健康的不二法門。沒有積水容器,就沒有病媒蚊;沒有病媒蚊,就沒有登革熱/屈公病

疾病預防及自我保護措施:於出國或至登革熱/屈公病流行地區時,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,身體裸露部位塗抹政府主管機關核可之防蚊藥劑,睡覺時可掛蚊帳避免蚊子叮咬。

 

 

學務處

聯絡資訊

連絡電話:(02)2909-7811

地      址:

243083 新北市泰山區泰林路三段22號